查看原文
其他

应对极端天气:以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

阳平坚 中国环境
2024-10-10

连日来,各地不断出现的高温预警,让公众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夏天的“热辣”。不止高温,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愈发明显,强降雨、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在世界范围内频频发生。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显著影响区,不管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幅员辽阔、生态敏感的中西部地区,极端天气灾害均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面对越来越常态化的极端天气,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强化底线意识和极限思维,打好极端天气防灾减灾组合拳。

缓解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需要尊重科学,未雨绸缪,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加强自救互救能力,把相关工作做实做细,化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以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

一是规划先行,提升城乡重点区域的极端天气适应韧性。过去,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网、泄洪防涝、供水供电设施等,都是根据多年平均气象条件数据加些许安全余量而规划设计的。但极端天气改变了城乡规划设计的底层逻辑,必须基于新的气象条件和数据开展全方位的城乡规划修编和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

比如年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城市,需要通过气候适应规划解决已多次发生的数十小时降雨数百毫米带来的洪涝风险问题。世界主要都市如纽约、伦敦等已经率先开展气候韧性重建,通过实施关键气候韧性工程、推动应急筹备、改善治理政策、预测气象变化等措施,提升社区、建筑、基础设施和滨水区的韧性。针对极端高温、暴雨、干旱、海平面上升、洪灾、极端风暴、寒流等极端天气,提出了一系列韧性恢复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政策规划、社会项目、工程项目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我国城乡规划部门应该及时跟进。

二是预防为主,加大重点区域领域行业风险隐患排查力度。针对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需要系统梳理必须重点关注的区域、领域和行业。以夏季高温防范为例,用电需求暴涨,供电等部门需要高度警惕,提前备足供电负荷,加大排查巡检频率,监测线路和变压器的负荷变化,掌握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好应急抢修预案,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应急部门需大力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尤其是储能、光伏电站等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林区需要严防山火,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重化工企业集中区域要有效管控夏季高温天气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的突发事故防范等工作。

公共卫生、供水、农业等部门都需要预先谋划,周全准备,做好极端状态下的中暑、热射病救治工作,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等。针对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需要识别易涝、易堵重点区域,划定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提前做好风险隐患标识提示,疏散群众,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三是保护弱小,细心呵护极端天气易损群体和特殊行业从业人员。老人、妇女、儿童等相对弱势人群的防护应变能力相对较低,是极端天气应对中需重点关注和保护的群体。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必要时采取停止户外活动、调课、停课等多种形式,确保学生安全。针对夏季极端高温天气,要重点防止部分老幼人群发生急性中暑甚至引发热射病等。高温酷暑下儿童、学生抵抗不住水库、江河的清凉诱惑,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家长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和防护工作。户外露天作业的建设施工、交通运输、物流快递、港口码头、环境卫生等行业,必须严格落实高温天工作时间规定。

各企事业单位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完善休息制度,配备必要的劳动安全措施、防护用品和防暑降暑饮品等,强化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极寒、洪涝等极端天气状态下,重点保护人群和防护措施要因时因地及时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必须尊重科学,敬畏自然,摒弃想当然的既往经验,充分做好气候变化已经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心理建设。利用极端天气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既成事实,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传播和知识普及,提升全民气候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社会各界必须从不断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中汲取教训,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做好万全准备,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往期推荐





明知废切削液是有害物质,仍指使员工偷排!适用惩罚性赔偿



建设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这份“国家试点”考卷浙江答得如何?



深读:黄土高原这座小城,解锁城市“呼吸”密码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周亚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环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